首页 资讯 正文

非遗不老 又新又潮

体育正文 263 0

非遗不老 又新又潮

非遗不老 又新又潮

00后云锦师傅马笑然(云锦博物馆(bówùguǎn)供图) 6月的崇正书院古韵(gǔyùn)悠悠,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“非遗(fēiyí)生活荟”,以户外沉浸式游园(yóuyuán)节的形式,演绎着非遗的当代叙事;微短剧《一梦枕星河》《我是苏非非》以青春(qīngchūn)语态解码非遗,让老手艺步入“非遗+短剧”的全新赛道…… 6月14日,6月的(de)第二个星期六,是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融入现代生活——非遗正(yízhèng)青春”。当下,江苏的非遗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(fēngfù)着“青春”的内涵。从Z世代传承人到传播方式的创新,从产品形态的时尚蜕变到消费群体的代际更迭,非遗“逆龄(nìlíng)生长”的背后,是传统(chuántǒng)与现代的精彩对话,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。 后浪奔涌,00后扛起(kángqǐ)传承大旗 “吱呀(zhīya)——吱呀——”南京云锦博物馆内(nèi),古老的(de)大花楼织机声响悠悠回荡,织机上,两位00后师傅正全神贯注地工作:上方(shàngfāng)的拽花工提拉经线,下方的穿梭引纬。跃动着的丝线映照着年轻的面庞,织就了一幅跨越600年的传承画卷。 “第一次见到织机时,那种震撼无法形容。没想到这么庞大的机器,却能织出这么精美(jīngměi)的图案(túàn)。”2004年出生的马笑然回忆起初见云锦的场景(chǎngjǐng),眼睛依然闪闪发光。今年1月,她和(hé)孙佳佳、曾妮两位同窗从南京市莫愁(mòchóu)中等专业学校云锦传承班毕业,正式成为一名云锦初级织造师,当起这项古老技艺最年轻的“守艺人”。 非遗与年轻人的“双向奔赴”,从产教融合培养新方式(fāngshì)中孕育而出。2019年,南京云锦博物馆在莫愁中专开设云锦织造的选修课,由南京云锦织造技艺(jìyì)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(shuāngxǐ)带队教授。如今,一群(yīqún)00后接过传承接力棒(jiēlìbàng),更尝试用现代审美赋予云锦新生命。“我想给云锦加点‘新花样(xīnhuāyàng)’,让老祖宗的技艺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。”马笑然说。 年轻的(de)传承者,正在改写非遗的传承图谱,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。 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,80后绣(xiù)郎张雪在光洁的(de)瓷瓶上绣出了新的传奇——他以颠覆性的创意,将坚硬厚重的陶瓷和柔软精细(jīngxì)的苏绣奇妙结合,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——瓷绣。 “让苏绣跳出绢布(juànbù),赋予其新的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。”为实现在(zài)瓷器上刺绣的构想,张雪在景德镇潜心研习,整整一年时间,他(tā)反复试验(shìyàn)釉料(yòuliào)配方,记录每一次烧制的收缩数据,最终攻克刺绣与瓷器结合的技术难关,让坚硬的瓷器表面流淌出苏绣的柔美光泽。张雪与清华大学共同创作的全球首幅动态苏绣《玉兰花开》,让苏绣“活”了起来——当手掌轻抚绣面(xiùmiàn),记忆金属制成的花瓣翩然绽放,蝴蝶振翅欲飞,令观者惊叹不已。 技术(jìshù)赋能,让非遗“破圈”传播 要让非遗(fēiyí)传承后继有人,首先要让年轻人“看见”非遗。如今,青年传承人正借助(jièzhù)短视频、直播、微短剧(duǎnjù)等新媒介,为非遗打开广阔的传播路径。 屏幕前,一个近一人高的(de)木偶突然凑近,披风一甩,刹那间变(biàn)了10多次脸谱,最后竟喷出半米高的火焰。瞬间,扬州杖头木偶的直播间沸腾(fèiténg)了,实时在线人数迅速攀升,“绝了!”“再来一次!”的喝彩不断(bùduàn)刷屏。 木偶(mùǒu)变脸,是扬州市木偶研究所(江苏省(jiāngsūshěng)木偶剧团)抖音直播(zhíbō)间里的明星节目(jiémù)。这个成立近70年的国有文艺院团,以(yǐ)木偶剧目创作和偶型设计制作闻名,但主要观众一直局限在老人和儿童家长群体中。自去年5月底尝试开启直播,杖头木偶戏这项非遗通过屏幕征服无数网友,在互联网收获数万粉丝。 “木偶戏这么(zhème)酷!”“什么时候出(chū)教学视频?”直播让默默无闻的(de)年轻演员,找到了自己的“高光时刻”。5位年轻女演员组成“五朵金花”组合,深受观众欢迎。有粉丝专程去扬州,观看“五朵金花”的线下表演。5月19日“中国旅游日”,剧团在扬州明月湖畔做了一场直播。古风木偶和园林(yuánlín)实景相得益彰,创下实时在线破万、曝光(bàoguāng)量超(chāo)114万的直播纪录。 微短剧也成为非遗(yí)传播的新风口。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(xíng)”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,非遗方向(fāngxiàng)有38部,成为最受欢迎的创作方向。其中,常州(chángzhōu)首部文旅微短剧《龙行龘龘》勾勒出常州的古今风貌,留青竹刻、乱针绣、糯米酒(nuòmǐjiǔ)酿造、孟河医派等非遗技艺一一入镜,激发了网友对城市的好奇与向往。该剧的文化顾问张子祥说:“非遗的传承需要找到合适的叙事(xùshì)载体,只要用(yòng)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故事,就能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重焕(zhònghuàn)生机。” 苏扇的(de)雅致、苏绣(sūxiù)的灵动、评弹的韵味、昆曲的婉转、宋锦的华美、缂丝(kèsī)的精致……微短剧《一梦枕星河》以光影为笔,勾勒出一幅动人的苏州非遗长卷。剧中,非遗制扇技艺传承人朱依然执着于复原失传已久的“桐叶扇”,梦想将苏扇推向世界舞台(shìjièwǔtái)。剧情完整呈现一把苏扇从(cóng)选材到成型的全过程,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一项职业背后(bèihòu)蕴含的匠心。 非遗新消费,情绪价值(jiàzhí)无可替代 在盐城盐都吾悦广场的“非遗美学”手工坊,暖黄的灯光映照(yìngzhào)着专注的侧脸。年轻人用镊子夹起薄如(báorú)蝉翼的五彩(wǔcǎi)螺钿嵌入发簪,3个小时的专注创作,换来的不仅是一枚螺钿簪子,更是一段奇妙的文化(wénhuà)体验。 如今,这样的消费场景正在全省各地上演(shàngyǎn)。当00后(hòu)愿意花300元(yuán)买一把非遗油纸伞,非遗的独特情绪价值,正在重塑年轻一代的消费逻辑。 80后(hòu)、南京创业者沙安强历时两年时间,跋涉16万公里,寻访上(shàng)百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手艺人,将(jiāng)数千件珍贵的非遗汇聚融合,打造了(le)全国首家非遗玩具体验空间。他将各地非遗开发成年轻人喜爱的潮玩手(wánshǒu)作,受到年轻人的追捧。每到周末,年轻人来到这里,亲手体验制作走马灯、榫卯积木的乐趣。在沙安强看来(kànlái),非遗附加的文化内涵(nèihán)所带来的情绪价值难以替代,“年轻人在非遗消费的同时,更是在购买一种文化体验,一种与传统和过去的情感联结”。 文旅融合的(de)(de)当下,多彩的地方非遗也正以独特的差异化表达,成为地方文旅流量新的增长极。每到周末,苏州昆剧院推出的全国(quánguó)首部园林实景版昆剧《浮生六记》就会在苏州桃花坞五亩园如期上演。这部在园林中(zhōng)上演的剧目,成为昆曲的“活态展览馆”,观众跟随剧情在园林里“移步换景”,实现“人在戏中走,戏在景中生”的沉浸(chénjìn)式体验。“非遗+实景”的创新模式,将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艺术转化为文旅消费的“爆款产品”。每场演出开票(kāipiào)后便迅速售罄,观众中七八成(qībāchéng)都是(shì)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,许多原本对昆曲陌生的观众,在园林的亭台水榭间,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,真切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。 与年轻对话,与时代共鸣,古老非遗以“正青春”的姿态迸发出(bèngfāchū)无限可能。或许,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(mìmǎ)。(王慧)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(huānyíng)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(bàoliào)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(tōngguò)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(běn)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(bù)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非遗不老 又新又潮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